htqdj.sanya.gov.cn
盛夏的海棠区,烈日穿过椰林洒在洪李村的鳄鱼养殖基地,湾坡村的鸭群在水稻公园的水塘里泛起涟漪,风塘村的安置区内,村民们正忙着布置刚分到的新房。作为海棠区的选调生,驻村期间,我走进风塘、洪李、湾坡三个不同特点的村落,看搬迁新村如何站稳脚跟,听特色产业如何破局生长,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探索,让我对“一村一策”的振兴路径有了更真切的认知。
稳心筑基,破解搬迁新村“安居难安业”
“房子是新的,可心里慌啊,以后靠啥过日子?”风塘村村民陈阿公的话,道出了整村搬迁后的普遍焦虑。作为海棠区重点搬迁村,风塘村整村搬到洪风安置区,新房宽敞明亮,但多数人没了土地,又缺乏新技能,“住得稳”与“过得好”之间还隔着一道坎。
破题之道在“稳心+拓路”。经过以往在万宁市联星村的调研发现,联星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,建立“三联”网格化党员联系群众责任制,同时发展三角梅产业促进村民增收,打造集特色产业、乡土文化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美丽乡村。风塘村的发展首先要“稳心”,我们联合区旅文局、区商务局推出“就业洪风、服务海棠”主题招聘:根据安置区周边酒店用工需求,针对风塘村村民的实际情况,开展“点对点”式专场招聘,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,首批有20余名村民达成就业意向;其次是要“拓路”,积极盘活安置区内的配套商铺,鼓励有想法的村民经营便利店、早餐店,丰富社区业态,增加收入;同步规划“村级物业公司”服务提升计划,根据海棠区企业的需求,对周边酒店和其他企业提供保洁、绿化等服务。
在风塘村便民服务中心,村支书陈帮文指着就业台账给我看:目前村里人改变了以往的靠土地为生的经营模式,多数已经在周边企业上班,开启了自己的小店。如今,安置区里的“愁容”少了,对新生活的“盼头”多了,新家园里开始有了生活的烟火气。
图 | 风塘村开展“海棠夜话”探寻乡村治理破茧之路
调研启示:
搬迁不是终点,而是新起点。唯有把“安居”与“乐业”同步谋划,既解“眼前忧”又铺“长远路”,才能让搬迁群众真正“搬得出、稳得住、能致富”。
强链赋能,打破特色养殖“小散弱”困局
“湾坡鸭名气大,但我们散户养殖,行情好时一哄而上,差时赔本卖,始终没成气候。”湾坡村养鸭户的无奈,是海棠区特色产业的缩影。作为三亚知名农产品,湾坡鸭肉质鲜嫩,但长期面临“散户养殖为主、产业链短、附加值低”的问题,村民守着好品种却难赚“大钱”。
破题之要在“抱团+提质”。在以往的国情调研中发现,文昌的加昌村、海口的永德村在产业发展方面,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和农业旅游资源,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、价值链提升、增收链拓宽,进而带动农业升级、农村发展、农民增收。湾坡村在特色产业方面做出积极探索,推动成立“三亚湾坡鸭农民专业合作社”,发展“村集体+合作社+家庭农场”模式,积极整合资源,打造养殖、宰杀、包装、销售、配送等产业一体化体系,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。同时,将湾坡鸭包装成“湾坡伴手礼”,进一步扩大湾坡鸭品牌知名度与市场渠道。
在村头的成品鸭配送点,湾坡村支部书记、合作社带头人周其川正指挥工人打包:“以前一只鸭卖50块,现在做成伴手礼鸭能卖138块,还不愁销路,去年合作社户均分红5000多!”如今,“湾坡鸭”从田间水塘走进了餐馆、景区,成了村民的“致富鸭”。
图 | 调研湾坡鸭养殖基地
调研启示:
特色产业要“特”出价值,必须打破“单打独斗”,通过产业链延伸、品牌化运作,让“土特产”变成“金招牌”。
破冰拓路,激活特种养殖“示范带动”效应
“养鳄鱼?听着就怕,万一赔了咋办?”洪李村最初引进鳄鱼养殖项目时,村民大多持观望态度。作为村里探索的特色产业,鳄鱼养殖技术门槛高、前期投入大,如何让村民从“不敢参与”到“主动加入”,是项目落地的关键。
破题之法在“示范+联动”。洪李村引进专业养殖企业,建成标准化鳄鱼养殖场,通过“政府+村集体+公司+农户”模式,政府投入街接资金500万元采购种鳄,直接受益村民2655人,此外,还带动龙海、风塘等9个村参与鳄鱼养殖,每村每年固定获收益2万元。
2024年,养殖场年产鳄鱼及其衍生产品等产值达172万元,带动村民就业12人,带动6户村民加入养殖。村集体经济年分红达37万元。
图 | 在鳄鱼养殖基地开展调研
调研启示:
发展特色产业不能“一刀切”,要算好“风险账”“收益账”,通过龙头带动、利益联结,让村民看得见好处、摸得着实惠,才能让“新产业”扎下根、结出果。
走在海棠区的村落间,风塘村的安置区里传来孩子的笑声,湾坡村的鸭塘里鸭群成群结队,洪李村的鳄鱼养殖场里透着生机。这三个村落的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:乡村振兴没有“万能模板”,关键是读懂“村情密码”——
搬迁村要“稳”字当头,在安居中谋乐业;
特色村要“特”字为要,在品质上求突破;
产业村要“联”字发力,在共享中促发展。
作为选调生,唯有把脚踩进泥土里,把心贴近群众中,才能找到每个村落的振兴“金钥匙”,让海棠区的乡村振兴画卷更富特色、更有温度。